您当前位置:凯发国际集团 >> 新闻中心 >> 正文

精量播种 精细收获 ——粮食节约行动系列报道之一-凯发国际集团

作者: 盖有军 张治立    来源: 新疆日报    日期: 2021-11-05

    一眼望去,麦田里满目绿色,已经出土的麦苗正在努力生长,像是给麦田铺了一层厚厚的绿毯。11月1日,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大泉湖村种粮大户勉象奋,来到自己承包的麦田给小麦灌溉越冬水,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里格外踏实。

    奇台县今年播种的75万亩冬小麦长势喜人。勉象奋种植小麦多年,在他看来,小麦生产要特别抓好播种和采收这两个重点环节。而在播种环节节约种子、在采收环节减少损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并积极抓好田间地头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节约减损,为筑牢粮食安全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节约用种

    “漏斗播”变成“精量种”

    “麦苗出得太齐了!真没想到,现在播种用的麦种比以前少了,产量反而增加了。”11月2日,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喀什巴格村的一处麦田里,望着大片铺展的新绿,该村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艾合买提·托合提说。

    去年秋季,在合作社务工的艾合买提跟随精量播种机观察播种情况,发现每亩地所用麦种不到20公斤。而到了今年夏天,合作社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500公斤。他感慨地说:“以前一亩地要用三四十公斤种子,产量才300公斤左右,这一增一减,效益可就高了。”

    阿克苏地区是我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到今年已实现夏粮“十四连增”。2021年,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430万亩,其中,小麦面积276.07万亩,占粮食面积六成多。

    在粮食播种环节如何做好节约减损?阿克苏地委农办主任、地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刘建介绍,首先是从精量播种入手,降低种子播种量,减少种子浪费。为此,阿克苏地区从源头种子抓起,加快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狠抓种子质量监管和品种优化,提高小麦良种覆盖率,确保小麦种子包衣率达100%。

    勉象奋所在的奇台县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都保持在100万亩以上。奇台县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殷岗介绍,从2017年起,全县小麦播种全面推行卫星导航、精量播种和种肥分施技术,小麦亩均播种量大幅降低。

    “过去全县小麦亩均播种量在30公斤以上,现在亩均在18公斤,仅此一项,全县每年节约麦种在1200万公斤以上,节约种子费用约4000万元。”殷岗说。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区在大力推进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过程中,强化节约用种,完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突出高产高效、多抗广适、低损收获的品种特性,选育节种宜机品种,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精量播种机械,集成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玉米单粒精播等关键技术,取得显著成效。

    精细收获

    减损就是增产

    “种好不算好,收好很重要。”这是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种粮大户冯汝刚一直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他说,在粮食生产中,除了做好日常管理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精细收获。

    冯汝刚今年50岁,他不到20岁就开始种小麦。今年夏天,他种植的2600亩冬小麦获得了亩均608公斤的好收成,比去年亩均增产约50公斤。他说,这增产的粮食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精细收获得来的。

    “过去使用传统收割机收割小麦,常会出现漏割、掉粮情况。现在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的新型智能联合收割机,实现了精确收割,比使用传统收割机亩均可减损20公斤以上。”奇台县农机手潘宝杰说。

    减损就是增产。近年来,我区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制定粮食作物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收获,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提高机手规范操作能力,以此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近年来针对粮食作物采收重点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围绕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户为主逐步向农业合作社、新型家庭农场转变的状况,大力推进大马力、高性能、智能化采收机械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大粮食生产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力度,先后建设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新源县制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等,依托先进机械和技术推进粮食精细采收。

    数据显示,2020年我区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为97.11%,其中,北疆已达100%。

    “我们通过精细采收,大大减少了小麦损失。”殷岗说,奇台县采用先进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械,配以科学的操作流程,小麦采收损失率由4年前的1.5%,下降到目前的1.2%以内。以今年全县小麦总产4.8亿公斤计算,相比过去今年在采收环节减少小麦损失140万多公斤。

    科技赋能

    技术减损有作为

    “在粮食生产环节做好节约减损,既是在做‘减法’也是在做‘加法’,我们要‘加法’‘减法’一起做。”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农办主任、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郭怀安说,“减法”是想方设法节约和减损,“加法”则是千方百计增产和增收,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作用是巨大的。

    郭怀安介绍,昌吉州在粮食生产环节加快推进绿色栽培模式的集成应用,卫星导航、小麦精量播种、种肥分离、玉米单粒精播、精确收割等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于粮食生产。目前,昌吉州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小麦采收损失率保持在1.2%以内,玉米机械化收获与人工收获相比,亩均节本80元以上。

    这几年,各地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减损,全面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推广精准整地、卫星导航、种肥分施、精量播种、精确收割等播种收获关键环节的先进适用装备、技术和措施,使粮食生产环节节约减损有了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沙雅县海楼镇党委委员艾则孜·伊敏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他说:“过去农民种小麦是把自己留的麦种撒进地里,一亩地得用三四十公斤种子;现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实行精播精收,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和农药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将粮食节约行动与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有机结合,加快建立完善粮食生产环节节约减损制度体系,发挥政策支持和调控作用,大力推广“良种 良法”,不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粮食生产环节节约减损常态化、长效化。 

[责任编辑:周倩]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3384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