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人的“英雄本色”-凯发国际集团
2024 07/18 17:05:08
来源:兵团日报

兵团人的“英雄本色”-凯发国际集团

字体:

航拍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摄于4月23日)。张佳怡 摄

上世纪60年代,伊力特酿酒一厂职工在酿酒。 朱绿琴 提供

伊力特酒文化馆内景(摄于5月19日)。张佳怡 摄

  6月26日,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开幕。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力特)亮相展会,代表新疆向世界递上一张白酒的“英雄名片”。作为参展商之一,伊力特设立4个展位,借助展会平台,展现“新疆第一酒”的品质与品牌形象。

  今年年初,伊力特以“伊力牌”入选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成为兵团首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时隔不久,“伊力牌”又入选“cctv民族匠心品牌”,其最新形象广告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让“英雄本色 伊力特”响彻全国,也让英雄的故事在兵团成立70周年之际再度续写。

  “巩乃斯草原巩乃斯河,孕育了绚丽的花朵,巩乃斯草原巩乃斯河,造就了我们的伊力特,浓浓的酒香浓浓的情,勤劳的双手火热的歌……”歌曲《万世流芳伊力特》的旋律慷慨激昂,铿锵有力,诉说着伊力特的传奇。

  这首歌的诞生,本身也是社会大众长期以来关注“新疆第一酒”的见证。1993年3月27日,当时的伊犁酿酒总厂(今伊力特)在《新疆日报》刊登了一则征集厂徽、厂歌的启事。到1995年,共征集厂徽图案77幅,征集歌曲44首。5月,伊犁酿酒总厂党委确定由流风作词、陶然作曲的《万世流芳伊力特》为企业厂歌。

  “伊力”,这个承载着兵团儿女辛勤与智慧的品牌,它的故事被编织进了这首歌的每一个音符中,让人沉醉。

 一

  伊力特白酒诞生于肖尔布拉克,在新疆几乎家喻户晓,号称“新疆第一酒”。69年前,兵团的酿酒史在肖尔布拉克翻开崭新的一页。肖尔布拉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边疆小镇,有着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因一部同名电影而出名,更因为“红军团”和“伊力特”而被人们熟知。

  “一杯伊力特,双泪落君前。”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这充满深情的题词,仿佛把人们带回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春天:一群跟随王震将军进疆的军垦战士,将一颗颗寄予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巩乃斯草原。从此,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了拓荒者的足迹,有了爱情的宣言,有了孩子们的欢笑。

  1952年,王震将军亲临伊犁为大规模国营农场建设选址。王震来到肖尔布拉克,指着一望无边的苇草滩说:“你们看,这里一边是新源,一边是巩留,依山傍水,一片茫茫大草原,多好啊!师部就安在这里。”于是,地图上出现两条红线、一个红点。红点是师部,红线是卡普克河两岸两条各长十多公里的大干渠。

  部队进驻肖尔布拉克,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时值隆冬,滴水成冰。十字镐砍下去,冻土上只出现一个白点儿。战士们用最原始的方法——烧草化冻土,一寸寸、一尺尺挖开冻土。

  1953年1月13日,刮了8天的大风突然停了,太阳躲进厚厚的云层,一股强寒流铺天盖地卷过来。树枝上、野草上、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起白霜。战士们穿着的棉衣棉裤,根本挡不住寒流的侵袭;薄薄的线手套,已经是千疮百孔;握着十字镐的手,开始是疼痛,接着是麻木,后来失去知觉。寒流像千万把钢锥在狠扎皮肉……

  夜晚,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战士们雄壮嘹亮的歌声,在茫茫戈壁上传递出年轻人的向往;热情奔放的舞蹈,舞出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驻守在肖尔布拉克的战士后来成为农四师七十二团(今四师七十二团)职工。七十二团的光荣历史可上溯到红军时期的红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十三团。

  英雄的军垦战士也在此酿出了更多关于酒的故事。

  “听父亲说,当时他带着战友到处打听,得知伊宁市一个苏联人回国后留下一口1米多深、700多公斤重的大锅,就赶紧带着两名战士,赶着三匹马驾的槽子车去接。200多公里的山路,他们足足走了三天三夜,把大锅运到50平方米的工房里。”伊力特酿酒工人程岗讲述着当年父亲程依富和战友酿酒的故事。

  1955年冬天,在滴水成冰的肖尔布拉克,军垦战士们利用简陋的设备酿出了草原上的第一锅美酒。

  仿佛是一种默契,晨曦微露中,这些酿酒的功臣将盛满烧酒的饭碗、茶缸高高举过头顶,然后缓缓洒向大地。

  这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只为让那些长眠在进疆路上的战友,那些牺牲在巩乃斯剿匪战斗中的同志,那些早早逝去的拓荒者,也让奉献出情和爱的大地,率先分享这第一锅酒的喜悦。

  

  自1955年第一锅酒试制成功以来,伊力特由一个酿酒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全国知名的上市公司。1962年,酿酒一厂建成;1982年,酿酒二厂建成;1991年,酿酒三厂竣工;1993年,酿酒四厂建成。与此同时,热电厂、伊力特大酒店、印务公司、野生果开发公司、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成立。伊力特公司1999年改制上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21年,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在可克达拉这座充满生命力的丝路绿城落成。

  走进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目力所及,酒瓶、酒桶、酒海,酒歌、酒诗、酒赋,无一不散发着酒文化的魅力。

  伊力特酒文化馆内,有一面记载珍贵史料的文化墙,程依富、李合金、赖荣华、刘钊、孙德芝、王克剑、王国昌、赵德元……酿造第一锅酒的军垦战士的影像在这里栩栩如生。英雄的精神和性格从未改变,这种性格融入他们的生产生活,融入他们的血液,传之后代。

  今年是程岗在伊力特工作的第42年,即将退休的他为圆满完成替父亲守护伊力特的使命而自豪:“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承载着我的记忆,成为一名酿酒工人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光荣的事。”

  刘钊的孙子刘鑫接过祖辈和父辈的薪火,用青春让“新疆第一名酒”的浓香持续弥漫。如今,他已成为酿酒技术骨干,负责新型技艺生产线的技术维护工作。

  这是一种怎样的机缘?英雄扎根荒原,在艰苦创业中为英雄酿造美酒。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紧紧相随,传承精神,赓续血脉,构成一种独属于英雄伊力特的生命底色。

  这生命底色被伊力特珍而重之,凡在企业工作过的员工,都能在酒文化馆员工照片墙上找到自己的影像。

  数千张照片展现了每一个员工的个性与样貌,这一张张鲜活的面孔都是伊力特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与书写者,更是兵团精神的践行者和发扬者。他们无声无息,却倾注满腔心血,共同浇灌这棵英雄之树。

  这是一锅满载血性与希冀的酒,是一锅积淀着兵团不屈不挠精神的酒,是一锅彰显英雄气魄的酒,注定在岁月流转中留下深情的回望与充满哲思的探询。

 三

  “浓浓的酒香浓浓的情,勤劳的双手火热的歌……”

  深情的吟唱中,伊力特酿酒一厂员工孙春梅陷入回忆:“小时候,我牵着姐姐的衣角去给工房烧酒的父亲送饭。父亲是酒厂的第一代工人,简陋的工房里没有一样机械化的工具,父亲和同事们光着脚,挥舞着大木锨,穿梭在热腾腾的酒糟间,随着一声‘拉锅了’的叫喊声,工房内顿时蒸汽弥漫,父亲和同事们忙碌的身影时隐时现,拉锅、翻场、打浆、下窖……每一道工序都认认真真,抓、看、闻……看似简单的动作,仔仔细细做了很多遍。”

  孙春梅的回忆中,有纯粮酿造的繁复,有艰辛劳作的见证,更有对传统工艺的膜拜。当时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要自己动手搭建厂房;要尽可能利用身边的简单工具制作酿酒设备;要人工挖掘酿酒的窖池。他们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传统美德和英雄部队的顽强拼搏精神,实现了酿酒厂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

  面对起步时粗糙的工艺、简陋的设备、落后的技术,军垦前辈们话语铿锵:“一样要烧出自己的好酒,作为兵团人,酿酒就要酿好酒,不能在白酒上毁了咱三五九旅的名声,毁了咱肖尔布拉克人的声誉。”

  品牌意识在前辈们的心头扎根,也深深扎根在了伊力特人的灵魂里、血脉中。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坚持对经典的守望,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它意味着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珍视。

  中华老字号也要有焕新能力,如今,军垦三代登上舞台,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创造着新时代的醇香。技术中心年轻的酒体设计师陈韬,是国家三级品酒师、自治区省级评委、国家初级调酒师,他设计的果酒“伊生·伊世”近期将投放市场,以填补面对年轻消费群体产品的空白。

  历经近七十载光阴演绎的传奇故事,伊力特衍生出一个面向世界的宏大战略思维:在“寻旧”与“求新”中淬炼一杯新时代的“英雄酒”。

 四

  军垦前辈创伟业,英雄后代亮品牌。脚踏实地、敬业奉献、默默无闻的伊力特人,从父辈手中接过旗帜,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这里面有新中国屯垦戍边一百位感动兵团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罗建忠,有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中国白酒大师刘新宇,有兵团英才、兵团维稳戍边劳动奖章获得者海超,他们都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才。当然,还有刻苦攻关、自主设计开发伊力特包装产品应用软件的刘雪剑,实施十多项技术革新的兵团十大杰出青年、自治区劳动模范袁斌,7个人7年来创造产值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效益的“全国工人先锋号”酿酒二厂酿酒十六班,他们是创造伊力特新辉煌的中流砥柱,是缔造伊力特品牌文化的幕后英雄。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沉淀,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见醇厚;有一种传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品质是产品的生命,文化是品牌的内涵。在近70年的奋斗历程中,伊力特在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兵团文化,推出了“英雄文化”这一品牌文化概念。优良的品质、独特的文化,促使伊力特从新疆名酒跻身中国名酒行列,也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兵团。

  “春天来到肖尔布拉克,谱写了多少美丽传说。千年的荒原变良田,军垦的后代创造好生活。千锤百炼的伊力特,像一匹天马跨银河……”轻快激昂的旋律再次响起,伊力特的故事还在继续……(朱萍 张佳怡 涂江川)

【责任编辑:张琪】
网站地图